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當全球企業正陷入AI革命與淨零轉型的雙重浪潮,桃園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今(7)日與《天下雜誌》及天下永續會攜手,於虎頭山創新園區舉辦「桃園淨零轉型實戰工作坊」第二場,主題為「佈局國際永續新世代」。活動匯集產官學專家,從AI、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到國際減碳方法學(SBTi)等關鍵議題切入,協助桃園企業在全球減碳競賽中搶占先機。
桃園是台灣工業與科技的心臟地帶,2023年工廠營收突破4.06兆元,居全國之冠。然而,當歐盟CBAM與碳費政策相繼上路,AI驅動的永續創新又迅速崛起,企業不得不在「碳壓力」與「技術革命」的夾縫中加速進化。桃園的挑戰,不僅是如何減碳,更在於如何將「永續」轉化為「競爭力」。
天下永續會永續發展策略長熊毅晰指出,國際永續浪潮已無法置身事外,反漂綠(Anti-Greenwashing)、供應鏈人權、轉型金融與AI治理等新趨勢,正重塑企業經營邏輯。會中,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董事總經理謝君豪分析,在AI與永續雙軸驅動下,企業需建立「數位信任」與「減碳韌性」並行的策略;東海大學陳耀德總監則以「SBTi進階版」為例,示範如何讓科學減碳從口號變為具體行動,讓2050淨零目標不再遙不可及。
此外,工作坊現場邀集桃園在地六家減碳與循環經濟企業設攤展示,從物流節能、畜牧減碳、海洋淨塑到植樹固碳,呈現地方產業如何以創新手法落實ESG精神。這不只是學術講堂,更是一場「行動型」永續實驗場。
桃園市經發局指出,未來將持續推動企業低碳化與智慧製造雙軸轉型,結合「淨零低碳化輔導團」與「智慧製造服務中心」,提供技術診斷、補助諮詢與輔導資源,協助產業從合規走向創新,打造全台首座「智慧永續示範城市」。
事實上,桃園的永續轉型已成台灣觀察AI與綠色產業結合的重要樣本。從政策引導到企業落地,這座城市正試圖在全球永續賽局中找出屬於台灣的競爭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