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台灣綠電布局再次被凸顯落差。根據台積電最新發布的《2024永續報告書》,儘管海外子公司已全面使用再生能源、達成「零電力碳排放」七年連續紀錄,但台灣本土廠區再生能源使用占比僅達 14.1%,距離RE100承諾仍有不小差距。
綠電業者直言,這不只是企業的挑戰,更是國家層級的能源警訊。若台積電都面臨「綠電短缺」,代表台灣產業升級恐陷停滯,甚至成為「經濟面的國安危機」。
台積電在報告中指出,2024年國內廠區再生能源使用量達 14.5億度,雖比去年的11.2%略有成長,但與海外廠區的 21.6億度、使用率100% 相比,落差仍然明顯。公司表示,已啟動「屋頂型太陽光電採購專案」,將分散在全台的中小型光電資源整合起來,帶動社區參與綠能轉型;此外,今年更首次使用離岸風電,成為台灣企業首例「離岸風電轉供」案例。
然而,整體台灣綠電發展仍顯遲滯。根據能源署統計,去年全台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為 21GW,發電量約 333億度,占全國總發電量 13.3%。原訂2025年要達成 綠電20%占比 的目標,如今恐得延後至 2026年底 才能實現。
綠電業者指出,再生能源發展的瓶頸並非技術,而是行政與政策協調問題。 太陽能光電與環境、農地共存並非難題,日本早已把太陽能視為「振興農村」的重要手段,而非「破壞農業」。相較之下,台灣則因缺乏統籌規劃與監督單位,導致各部會意見分歧、審查緩慢,案場進度屢屢卡關。
「八成問題都來自政策面,而非技術。」有業者直言,光電案場動輒被放大成政治爭議,讓投資者卻步。隨著全球碳稅、碳權市場逼近,半導體與用電大戶若無法及時獲取綠電,恐將在國際供應鏈競爭中失去主導權。
在這場能源轉型的競賽中,台積電或許只是縮影。若政府無法加速盤點、開放與整合綠電資源,未來不只是企業的挑戰,更可能成為台灣產業競爭力的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