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兩岸情勢緊張、國際局勢多變的背景下,總統賴清德於國慶演說中以「信任、團結、自信」為主軸,試圖在內政與外交之間取得平衡。他強調台灣要成為「值得世界信賴的力量」,這句話不僅呼應了民主價值的延續,也傳遞出其施政欲打造「可靠夥伴」的新定位。
從語言結構觀察,賴清德刻意避開「對抗性語言」,選擇以「信任」作為句首主題,展現穩定領導的語氣。這樣的語言設計,在國際層面是回應盟友對「台灣穩定性」的關注;在國內層面,則對接近來內政挑戰中社會期望「政府能讓人民安心」的情緒。
政治策略:在「改革與延續」間尋找平衡
賴清德的演說延續蔡英文時期的「和平、穩健、自主」框架,但語氣更強調「韌性」與「信任」。學者分析,這反映出賴政府希望在延續既有政策基礎之上,注入屬於自己的「穩定改革論述」,特別是在能源、國防、科技與民生韌性議題上。
賴在演說中並未針對兩岸議題使用強烈措辭,而是以「我們不挑釁、不冒進」的說法作為安全承諾,兼顧國際觀感與內部穩定。他以「團結是台灣最強大的力量」結尾,象徵將社會共識重新放回政治核心,這也是對近期國會衝突與社會對立氛圍的一種回應。
公共意象:將「信任」轉化為政治資本
從修辭層面看,賴清德此次演說刻意淡化口號式語言,而選擇情感鋪陳,強調「人民的信任是國家力量的來源」。這種表達方式,意圖將政府施政與民意連結,形成新的政治敘事:「政府值得信任,人民自然團結」。
這場演說是一場穩健布局的政治語言秀。賴清德試圖透過「非對抗性修辭」與「價值導向語彙」塑造一個務實、理性、可預測的領導形象。對內,他傳遞改革不躁進的訊號;對外,則展現台灣作為民主夥伴的可靠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