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長榮航空一名年僅34歲的空服員,在9月25日執行米蘭返台航班後突感身體不適,返台後短短15天便病逝。原本同事之間的關懷訊息,如今卻在公司內部通訊軟體Team+上掀起漣漪。從一場突如其來的病逝,到一段誤解與情緒的糾結,讓外界再次聚焦航空業的高壓環境與員工心理支持問題。
根據內部流出的對話內容顯示,航班座艙長在事發當天即透過Team+主動關心這名空服員,對方也親自回覆說明病況。之後數日雙方仍有互動,直到10月10日,對話變成由該空服員的姊姊接手回覆,表示妹妹病情惡化並已轉院急救。隔日,她含淚傳訊:「妹妹當天使了。」
令人唏噓的是,座艙長事後為澄清內部誤會,在公司內部平台發出七點聲明,說明自己一路關心經過,卻引起死者家屬不滿,反指「虛偽做戲」,雙方各執一詞,讓這場悲劇更添遺憾。
交通部民航局證實,該航班編號為BR96,事務長報告中並未提及空服員在機上出現異常狀況。空服員返台後先於林口長庚就醫,再轉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搶救,最終仍不幸離世。民航局強調,已介入了解過程,釐清是否涉及職務相關因素。
業界人士指出,長途航線的工作節奏緊湊,空服員長期處於高壓環境與時差疲勞中,身體若有潛在狀況往往難以即時察覺。這起事件不僅是個人悲劇,也凸顯航空產業在員工健康管理與心理支持上的結構性缺口。
從同事的訊息來看,座艙長在事後仍多次表達探望與關懷,甚至稱呼對方是「黑珍珠」,讚許她工作認真。這段文字如今成為雙方心結的導火線,也讓外界反思:在悲痛與誤解之間,職場中的「關心」有時也可能變成另一種傷口。
在一片網路輿論的風暴中,最需要被看見的,或許是那位空服員最後的奮鬥與她曾用笑容面對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