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永續賴清德推小水力發電入社區 盼2030前投入9000億打造綠能韌性台灣

賴清德推小水力發電入社區 盼2030前投入9000億打造綠能韌性台灣

圖 /賴清德 臉書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全球極端氣候挑戰加劇之際,台灣的能源轉型也迎來關鍵時刻。總統賴清德昨(18)日透過錄影致詞,出席「第八屆小水力發電產業發展論壇」,強調小水力發電不僅是再生能源的一環,更能深入社區、強化電網韌性,成為台灣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力量。

賴清德指出,政府已將小水力發電納入能源轉型政策之中,並推動法規制度調整,希望藉由產官學的跨域合作,讓這項綠能技術發揮更大效益。他表示,政府將在2030年前投入9,000億元,透過跨部會整合與民間投資,帶動超過4兆元資金,為台灣淨零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他同時強調,小水力發電的特點在於建置快速、環境衝擊小,能與地方共生共榮,讓綠電不只停留在大型能源設施,更能走進社區,形成一種「在地供電、自主永續」的新模式。這種分散式能源架構,將有助於減緩極端氣候帶來的供電風險,提升電網的穩定性。

從政策面來看,台灣早在2022年就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規劃出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以及風電、光電、氫能、小水力等十二項關鍵戰略。賴清德此次再度強調,小水力發電雖規模不大,卻能在偏鄉、山區與水利系統中發揮「細水長流」的穩定供電功能,成為支撐能源轉型的隱形主角。

賴清德也呼籲,淨零轉型不只是環保議題,更關乎國家產業競爭力。他說:「面對氣候變遷,沒有人是局外人。」未來台灣若能結合在地創新與科技應用,將有機會在綠能發展上成為亞洲標竿,邁向「能源自主、社會永續」的新時代。

台灣的再生能源布局過去多聚焦於風電與光電,而「小水力」則屬於能與社區共構的低碳技術。相較於大型電廠,小水力發電能結合地方河川或既有水利設施,兼顧環境與民生需求。

此次總統親自強調其戰略角色,顯示政府有意讓能源轉型不僅是國家層級的政策,也成為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的新典範。未來若能導入更多地方政府及民間力量,小水力將可能成為推動「分散式能源網」的重要推手。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