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美國總統特朗普即將展開亞洲三國訪問,並於下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備受矚目的「習特會」。這場高層會晤被外界視為美中關係重回談判桌的關鍵時刻,然而,在華府與北京雙方的角力之下,這場會面更像是一場策略與意志的博弈。
特朗普在出發前明言,他希望能與習近平「速戰速決」,即便無法達成全面協議,也要爭取在關稅、農產品採購及毒品管制等領域取得具體成果。他透露,美方可能延後對中商品加徵更高關稅,條件是北京恢復購買美國大豆、加強打擊芬太尼走私,並解除對稀土出口的限制。
「我們將達成協議,我想是方方面面。」特朗普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表示。
不過,外界普遍認為,特朗普的「速戰」思維與習近平的「長局」戰略存在根本落差。前白宮中國事務顧問、現任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學者Henrietta Levin直言:「雙方都希望穩定關係,但問題在於按誰的條件?目前看起來,北京握有更多籌碼。」
外交與戰略觀察
特朗普希望在「習特會」中推動一項核武與地緣政治的廣泛協議,甚至想借習近平之手向俄羅斯總統普京施壓,促其結束對烏克蘭的入侵。若能成功,將讓他繼以色列與哈瑪斯停火後,再添「和平推手」的外交成績。
但分析人士指出,這樣的願景充滿政治宣示意味,實際成果恐有限。特朗普的強勢談判風格傾向以交易思維出發,尋求短期政治成果;而習近平則以長期產業與資源布局為底氣,雙方的談判節奏可謂南轅北轍。
目前,美中之間的關稅暫停協議將於11月到期,雙方若未達成共識,貿易緊張恐再升溫。特朗普揚言,若談判破裂,不排除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並限制中國廢棄食用油進口。
核心矛盾仍在
中國對稀土出口的嚴格管控,是美方極欲破解的關鍵,但北京顯然不願輕易讓步。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孫成昊指出,稀土並非單純的談判籌碼,而是中國戰略優勢的象徵,「除非美方在科技制裁上做出重大讓步,否則中國不可能改變政策」。
然而,撤銷科技制裁在美國國會幾乎屬於「政治禁忌」。華府反而傾向收緊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特別是含有美國軟體的工業設備與電子零件。這不僅讓中美企業陷入不確定,也讓亞洲其他盟友面臨兩難。
特朗普此行將造訪馬來西亞、日本與韓國,但這些國家同樣感受到貿易戰的外溢壓力,既被美國視為遏制中國崛起的盟友,卻同時被納入美方關稅清單。
台灣議題浮上檯面
外界更關注的是,台灣問題或將成為習特會的「隱藏變數」。中國要求華府正式表態「反對台灣獨立」,而特朗普也坦言,台灣將是討論焦點之一,甚至形容「台灣可能是習近平的掌上明珠」。
布魯金斯學會中國研究專家 Patricia Kim 指出:「特朗普對台灣的態度比他的前任們更為冷淡,北京可能視此為談判空間,試圖用政治回報換取美方讓步。」
這樣的言論引發華府內部鷹派警告,擔心特朗普為了追求交易成果,可能會在國家安全議題上出現「戰略妥協」,衝擊美方長期的印太戰略布局。
這場「習特會」不只是外交談判,更是全球權力重塑的試金石。特朗普需要外交勝利來穩固其政治地位,而習近平則希望在中美角力中展現中國的制度與經濟韌性。雙方都想「穩」,但穩的方向不同。一方想「止痛」,一方想「布局」這場高層會晤或許能暫緩緊張,卻難以改變美中對立的結構性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