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財經亞馬遜機器人大軍上工!恐取代60萬員工「效率革命」背後的勞動焦慮正在擴散

亞馬遜機器人大軍上工!恐取代60萬員工「效率革命」背後的勞動焦慮正在擴散

圖 /Amazon News X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正悄悄進行一場人力革命。《紐約時報》近日取得的內部文件揭露,這家擁有超過150萬名員工的公司,正計畫以自動化機器人取代超過60萬個人類工作崗位,預計2033年前將完成約75%的營運自動化。這不僅是一次企業效率的重構,更是一場對美國勞動市場的深層衝擊。

從「創造最多就業」到「最大裁員者」?

根據美股資料網站「Stock Analysis」統計,美國僅有三家公司員工數超過60萬人,亞馬遜是其中之一,絕大多數員工來自倉儲與配送現場。如今,公司內部自動化團隊預估,光是到2027年,機器人即可取代約16萬名員工,讓每件商品的處理、打包與運送成本減少約0.3美元。

雖然亞馬遜並未直接證實將啟動大規模裁員,但內部文件已明示方向:公司正積極「為自動化後的社會形象做準備」,甚至建議對外溝通時避免使用「自動化」或「AI」字眼,改稱「先進技術」或「協作型機器人(cobot)」,以淡化取代人力的負面印象。

亞馬遜的說法:我們仍在創造工作

亞馬遜發言人南特爾(Kelly Nantel)回應,《紐約時報》的報導「並未完整呈現公司策略」。她強調,過去十年間,「沒有任何企業比亞馬遜創造更多美國工作機會」,公司目前仍在全美擴招,甚至計劃在假期期間增聘25萬人,但未透露其中長期職位的比例。

亞馬遜全球營運負責人馬丹(Udit Madan)則指出,自動化節省的成本,將讓公司有能力在偏遠地區開設更多物流中心,進一步創造新型態的就業機會。他強調:「效率提升不代表削減貢獻,它可能重新分配了就業的型態與地理位置。」

自動化的雙刃劍:技術進步還是失業警鐘?

事實上,亞馬遜的自動化並非一夕之間。早在2012年,公司就以7.75億美元收購機器人公司Kiva,開啟自動化時代。從當年倉庫工人拉貨走道,到如今成千上萬個像「曲棍球」般的機器人四處穿梭、遞送商品,亞馬遜的物流系統已徹底改變。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T教授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警告:「亞馬遜擁有全球最強烈的自動化動機。一旦它找到盈利模式,其他企業將群起效仿。」他憂心,亞馬遜可能會從美國最大的就業創造者,轉變為「淨裁員者」。

根據CNET引用的研究,在美國每新增1000名工人中若多出一個機器人,平均薪資將下降0.42%,同時減少約40萬個工作機會。這意味著,所謂「效率革命」的背後,可能是數十萬藍領勞工被迫轉行或出局。

科技巨浪下的「人」還有位置嗎?

去年,亞馬遜在路易斯安那州啟用全自動化倉庫,使用超過1000台機器人,讓人力需求比以往少了四分之一。隨著機器持續進駐,今年更預計縮減至原有一半。公司內部甚至討論,如何在裁員後仍維持「良好企業公民」形象,例如參與地方遊行或慈善活動,以平衡輿論壓力。

但現實是殘酷的。當企業以「先進技術」之名優化效率,數十萬名工人可能失去生計。自動化確實讓生產更快、更準、更便宜,卻也讓人與工作的距離越來越遠。

亞馬遜正站在科技倫理的十字路口

亞馬遜的轉型,象徵著科技企業正式邁入「去人化」時代。從效率角度看,這是全球物流的必然演化;但從社會面來看,它考驗的是企業如何在節省成本與保障就業之間取得平衡。

若企業僅將自動化視為節流工具,勢必引發更深層的勞動危機;唯有在機器與人類之間找到「共存的空間」,才是永續企業真正的試金石。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