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全球極端氣候頻仍的此刻,新的「碳炸彈」正悄悄引爆。多個國際非政府組織警告,自2021年以來,全球已有超過28項大型化石燃料開採計畫啟動運作,這些專案被環團形容為「碳炸彈」每一個都足以在運作期間釋放逾10億噸二氧化碳,對地球氣候造成災難性衝擊。
這份最新報告由 Lingo、Data for Good、Reclaim Finance、Eclaircies 等組織共同發布。他們指出,儘管國際能源總署(IEA)早在2021年明確警告「新的石油與天然氣開採計畫將使全球無法達成《巴黎協定》目標」,但世界仍在以不同名義開啟新礦區、新油田與新管線。
報告指出,目前全球仍有約365個碳炸彈級計畫正在產出超過10億噸碳排放。與2022年的425個相比雖略減,但減少幅度多源於統計調整或部分礦區停產,而非真正的能源轉型成果。
在這張全球碳排版圖上,中國占比最高,約達43%;俄羅斯占9%,美國約5%。西方能源巨頭如英國石油(BP)、雪佛龍(Chevron)與殼牌(Shell)雖然擁有最多相關計畫,但就碳排量而言,沙烏地阿美(Saudi Aramco)與中國國家能源集團仍是「排放冠軍」。
這份報告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即使各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上承諾「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實際行動卻仍背道而馳。世界各地的鑽井平台與煤礦,仍在源源不絕地把古老碳元素送上天空,推動經濟,也加速地球升溫。
身處氣候危機的時代,「碳炸彈」這個名詞,不只是科學數據的警告,更是人類抉擇的隱喻。當一個又一個能源計畫啟動時,我們其實在為未來設下倒數計時。
從能源政策到企業投資,全球仍陷於兩難,在經濟與氣候之間搖擺不定。這或許正是當前世界最矛盾的真相:我們一邊討論「減碳」,一邊卻繼續「點燃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