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美國總統川普的談話,再次攪動全球晶片市場。才在10月29日暗示可能「解禁」輝達(Nvidia)Blackwell晶片對中國出口,川普5天後卻突然轉口風,明確表示:「美國不會把Blackwell晶片給其他人。」這番話不僅讓華爾街一陣錯愕,也讓整個亞洲半導體供應鏈再度陷入不確定性之中。
在空軍一號座機上,川普語氣堅定地說:「Blackwell比任何晶片都先進十年,我們不會把這款晶片給其他人。」這句話,宛如宣告了新一輪「科技圍堵」的開始。短短幾天內的180度轉向,顯示美國在AI晶片出口政策上仍未脫離「科技冷戰」的戰略思維,強化國內製造,限制中國取得高階AI運算能力。
川普進一步預告,兩年內美國將掌握全球40%到50%的晶片市場。他強調:「現在最大的變化是,企業正從台灣撤離,轉向美國設廠。這都是關稅政策的成果。」在他的論述裡,關稅不只是經濟手段,更是促成「晶片回流美國」的槓桿。
然而,這番「保護主義式」的言論,也讓全球供應鏈再掀波瀾。川普的強硬立場立即反映在股市上。昨(3)日,五大台灣AI伺服器代工廠全面走弱,鴻海(2317)、緯創(3231)、廣達(2382)、緯穎(6669)、英業達(2356)同步收黑,市值一天蒸發超過1,285億元。緯創跌幅最重達4.65%,收在143.5元;鴻海則下跌6元、收盤251.5元,顯示市場對未來AI供應鏈出口風險的憂慮。
川普在CBS節目《60分鐘》接受訪問時,也明確表示,不會允許最先進的晶片流向中國。他強調,美國企業可以與輝達往來,但不得涉及「最先進的產品」。這意味著,美國政府的核心戰略仍是「技術留美」,在AI領域維持壓倒性的領先。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川普的政策不只是單純的「禁令」,更是一場「產業重組的倒數計時」。他公開表示:「唯一能避開關稅的方法,就是在美國本土建廠。」這番話,等同於再次催促全球科技巨頭「選邊站」要市場,就得落地美國。
儘管短線市場震盪劇烈,但法人指出,AI伺服器需求仍是全球科技產業的「硬支撐」。亞馬遜(AWS)、微軟(Microsoft)、Google、Meta等北美雲端巨頭仍持續加碼AI基礎建設。對台灣而言,短期內股價雖受壓,但長線的AI伺服器需求依舊強勁,鴻海、廣達、緯創等仍有基本面支撐。
換言之,川普的「變臉」並非終點,而是AI產業格局重塑的前哨。從晶片出口管制到製造回流,美國的戰略核心早已不只是圍堵中國,而是要主導整個AI時代的技術與生產鏈。台灣企業身處浪頭之上,既是風暴中心,也是轉型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