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拋出「補充保費年度結算制」改革構想,原意是讓健保財務結構更公平、永續,但政策一經曝光,立刻在社會上引發強烈反彈。從小資族到投資族,乃至民進黨內立委,都對此措手不及。短短七個小時之內,從部長親上火線記者會,到行政院長卓榮泰緊急下令「暫緩具爭議規劃」,這場政策風暴,幾乎成為本周最具政治震撼力的事件之一。
改革初衷:健保財務吃緊 補充保費想「更公平」
根據石崇良的原始構想,未來包括利息、股利與租金所得三項目,都要納入「年度結算制」的補充保費課徵範圍。他表示,台灣健保收入有七成五來自一般薪資保費,但補充保費僅佔9%,形成明顯落差,導致「勞動人口愈少,薪資族負擔愈重」,若不改變結構,健保基金將愈來愈吃緊。
石崇良坦言,這項修法構想是出於公平考量,「謝謝高股息、高股利者的貢獻」,希望能讓健保負擔更加合理。然而,他也承認政策仍在研議階段,尚未與金管會、財政部等單位完成正式溝通。
民怨爆發:小資族、中產階級皆憂「又被動刀」
消息刊出後,不僅投資族群與房東群體反彈,連部分民進黨立委也罕見公開表達不滿,批評「事前完全未被告知」。許多民眾質疑:「薪資所得已被課稅、保費又高,現在連微薄利息與股利都要課?」、「健保改革怎麼變成對勤儉族的懲罰?」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上午出面滅火,強調「政府不會為難小資族」,並指出補充保費修法仍在「廣納意見」階段。
但民怨如火,燒得極快。中午,石崇良親自召開記者會,強調「這不是定案,只是構想」,並指出制度目標是讓健保「更長久、更公平」。不料,到了晚上,行政院長卓榮泰便緊急拍板「暫緩具爭議方案」,要求衛福部重新評估、加強社會溝通。距離石崇良開記者會,僅僅七個小時。
行政院急踩煞車 黨內批「政策溝通零分」
綠營內部人士坦言,石崇良的政策出發點值得肯定,但時機與溝通策略明顯失誤。「這樣的議題牽涉廣泛民意敏感度,不是學術討論室的政策報告,而是直接影響數百萬人的荷包。」
有立委更直言:「部會首長不能只拋議題不顧後果,讓立委被民眾罵成防火牆。」一名資深黨務人士分析,這次風波凸顯執政團隊在重大財經政策的溝通節奏上仍顯生硬,若不能建立「事前協調、事後說明」的流程,將不斷重演「政策未上路、民怨先爆發」的劇本。
健保永續難題仍未解:改革與民意的拉鋸戰
儘管政策暫緩,健保財務壓力卻並未因此消失。石崇良在會中指出,自2015年以來,台灣勞動人口已從1,700萬人逐年下降,而老年人口卻急速增加,「若健保只靠薪資族群支撐,不只是對勞工不公平,也會讓制度無法長久。」
這番話反映了健保的核心矛盾「誰來繳、繳多少、繳多久」,始終是一場社會共識的考驗。
目前健保支出逐年攀升,政府每年須撥補數千億元。若補充保費改革無法推進,下一步可能就是調整一般費率,最終仍會回到全民共同承擔的問題。
石崇良的「真實困境」:在改革與政治之間走鋼索
石崇良此舉,顯然出於長期規劃的考量,他想在超高齡社會到來前,重塑健保的財務平衡;然而在現實政治中,任何涉及「繳更多錢」的議題,都注定成為政治地雷。
從改革理念上看,他說的沒錯:「寧可早改,也不要等到崩盤再補破網。」但在政治節奏上,這場「溝通錯位」的風暴,也讓他成為眾矢之的。卓榮泰的「緊急踩煞車」,是一種危機控管,也是一個訊號,民進黨政府在選舉前的經濟政策,必須更加謹慎拿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