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全民健保補充保費改革引爆社會爭議,行政院日前緊急喊卡後,今(8)日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前衛福部長陳時中出面回應。他肯定現任部長石崇良提出「年度結算制」的改革方向理念正確,但坦言「2萬元門檻太低,會讓小資族變成被課稅對象」,呼籲政府在追求財務永續的同時,也要維持社會保險的公平精神。
改革「方向對」但「做法急」 陳時中:門檻應提高,別讓小資族受傷
陳時中上午出席「2025台灣社區整合照顧研討會」時指出,補充保費原意是讓有額外資本所得者能「多繳一點」,屬於「補充性質」的公平分擔。他強調:「這個方向沒錯,只是門檻設太低了,2萬元太少,反而變成讓收入有限的人也被課到,這就違背健保精神了。」
他建議,若未來真的要採取「總所得制」或年度結算方式,政府應設定更高的起課門檻,讓真正具資本利得能力的人分擔,而非擴及一般民眾。他說:「健保是社會保險制度,除了量能負擔,也有『劫富濟貧』精神。若讓貧者一起負擔,就與制度本意相違。」
「不是轉彎,是思考」 政策仍在研議階段
外界批評衛福部「政策不到七小時就轉彎」,陳時中回應:「其實不能說轉彎,這不是政策宣布,只是方向的透露。」他表示,這項改革在歷任政府內部都討論過十多年,核心思維始終是希望補充保費更貼近「實際所得」。
他強調,「任何涉及全民的制度都需要精算與社會討論,額度、門檻、對象都要再評估,這樣的改革才有意義。」
從稅制公平到社會信任 健保改革挑戰的不只是「錢」
衛福部近日提出的補充保費三大改革方向,原本包括將利息、股利、租金收入納入年度結算制,只要年累積超過新台幣2萬元,就要繳2.11%補充保費。消息一出,引發民怨,認為政策「打擊小資族」。
行政院隨後緊急喊停,強調方案尚未定案,將「廣納意見、尋求共識」。陳時中的談話,被視為為部會之間「緩頰」同時,也點出政策核心問題,健保財務的永續性與人民信任之間的拉鋸。
專家指出,健保制度已邁入30週年,財務壓力逐年升高,補充保費改革勢在必行,但若缺乏透明溝通與配套設計,將重創民眾對制度的信任基礎。
健保改革不是數學題,而是信任題
從陳時中的談話可看出,健保補充保費改革並非單純的財務問題,而是社會公平與公共信任的試煉。「誰應該多繳、誰能免繳」不只是制度設計的技術問題,更牽動人民對政府「是否懂民生」的感受。
台灣的健保制度被譽為亞洲典範,但也面臨高齡化與醫療支出暴增的雙重壓力。若未來補充保費要納入更多所得項目,政府必須以更高的透明度與公眾參與,重新釐清制度目標,不是加稅,而是共擔。
陳時中的話點出了核心:「制度調整要兼顧量能付費與社會公平,否則改得再快,也只會讓信任流失得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