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國際四川「雲中之橋」完工僅10個月驟然坍塌 官方稱無人傷亡 民眾質疑:鋼筋太薄、責任太輕

四川「雲中之橋」完工僅10個月驟然坍塌 官方稱無人傷亡 民眾質疑:鋼筋太薄、責任太輕

圖 /Insider Paper X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中國「基建神話」再度蒙上陰影。位於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市、被譽為「雲中之橋」的阿壩紅旗特大橋,昨(11)日午後突然坍塌。儘管官方火速通報「無人傷亡」,但這座斥資巨額、今年1月才合龍通車的大橋,距完工僅10個月便崩塌,仍在中國網路上掀起輿論海嘯。

雲霧中的巨橋,瞬間變廢墟

根據陸媒報導,這座橫跨高山峽谷的大橋全長約758公尺、主墩高達172公尺,是連接川西藏區交通要道的關鍵工程。事故發生前一日,當地監測單位就發現橋頭邊坡出現裂縫與變形,緊急通報後,相關部門隨即封閉車道實施交通管制。

然而在11日下午,橋頭及引橋部分的路基仍舊因地質滑塌而崩落,混凝土瞬間傾塌,鋼筋裸露,橋面如紙片般摺斷。由於事發時管制中,無車輛通行,暫無人員傷亡。初步調查研判,事故原因疑與山區地質變形有關,但橋梁主體結構並未全毀。

完工10個月就垮「基建狂魔」神話再受考驗

紅旗特大橋於今年1月正式合龍,被當地政府視為「阿壩交通建設的里程碑」。但如今僅10個月即崩塌,不少民眾難掩憤怒與嘲諷:「才剛剪綵、馬上報廢」、「這橋不穩,靠的是面子工程」、「Made in China,壽命不足一年」。

有網友更在社群留言:「橋墩細得像竹竿,橋面薄得像紙,不垮才怪。」也有人直言:「再重建一次又可以包工程、又能分紅,這樣的循環根本不會停。」這些反應,折射出中國民眾對地方基建「政績化」操作的深刻不信任,為求「政績速度」壓縮工期、縮減成本,最後付出的代價卻是公共安全。

專家分析:山區橋梁設計應重地質監測 但多數工程「驗收走流程」

中國橋樑學會前顧問受訪指出,四川地形複雜,地質活動頻繁,若邊坡支撐不足或排水系統不完善,極易造成地基滑移。他坦言:「地質不是一時變的,是被忽視、被省略的。」

一名曾參與西部高速建設的技師匿名指出,中國部分地方政府「工程即政績」,導致設計、監測、驗收常常「走流程」,甚至出現「圖紙先審、結構後補」的現象。

這類事故不只發生在四川。近年,貴州貞豐大橋、廣西柳州橋梁坍塌等事件接連出現,凸顯基建品質控管問題的系統性漏洞。

地方政府緊急封鎖消息 輿論質疑:沒人傷亡 卻人人心驚

截至目前,阿壩州官方仍未公布詳細事故調查進度,只表示「將由專家組進行勘驗,並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但不少中國網民指出,事件曝光後,大量影片被下架或「限流」,相關留言遭刪除,令外界更加懷疑真相遭掩蓋。微博上有留言寫道:「每次都說無人傷亡,但真正受傷的,是納稅人的信任。」

當基建成為政績與炫耀的戰場

中國以「基建狂魔」自豪,從高鐵、大壩到跨江大橋,一座座宏偉建設被包裝成國力象徵。但這起紅旗特大橋事故卻再度提醒人們:在追求速度與形象的背後,品質與安全往往成為最容易犧牲的部分。

在西部偏遠地區,許多工程標案由外包層層轉手,利潤被切割、監管卻日益薄弱。當地居民說得直白:「橋不是塌了,是被省下來的錢壓垮的。」這不僅是一場結構坍塌,更是一場制度性的信任崩塌。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