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桃園兩大沿海漁港近期接連傳出受自然變遷與風災影響的困境。竹圍漁港港嘴疑似因洋流改變導致砂石堆積惡化,如今堆滿大顆鵝卵石,已擴及防波堤口,影響漁船進出安全。另一方面,永安漁港北堤胸牆則在兩度颱風強襲下接連損毀,桃園市政府已緊急動用災害準備金,預計年底前發包修復工程,全面加強港區防護設施。這不只是地方基礎設施的挑戰,更是氣候變遷下,沿海城鎮「與海共存」的艱難寫照。
洋流改變、砂石上岸 竹圍漁港出現「鵝卵石港嘴」奇景
竹圍漁港長年為桃園重要近海漁港之一,但近兩年來,港嘴砂石堆積問題愈趨明顯。桃園區漁會表示,今年情況格外異常,不僅淤積範圍擴大,且多為體積較大的鵝卵石,「退潮時甚至能看到防波堤前堆出小丘」。
漁民憂心指出:「每次進港都得小心底盤會不會刮到,有時退潮一不注意,螺旋槳就被石頭卡住。」
漁會初步研判,可能與台北港啟用後洋流方向改變有關,導致海流帶動海床砂石往南側聚集。
目前漁會已向市府農業局通報,並協請中油公司以「敦親睦鄰回饋金」協助清淤。市府回應表示,將於颱風季過後、海象穩定時儘速安排作業,確保漁港航道安全暢通。
永安漁港北堤連兩年受創 胸牆一再崩毀 年底前緊急加固
相隔不到一年,永安漁港北堤再次傳出災損。這座服役超過30年的防波堤,早在去年9月「山陀兒颱風」期間就曾因浪高4.5公尺遭沖垮20公尺胸牆。市府緊急搶修後於今年5月完工,然而今年10月「風神颱風」再度來襲,加上東北季風增強,海浪高度一度達5公尺,胸牆又有約57公尺被強浪擊毀。
農業局坦言,北堤原結構已屆老化期,加高部分也使用逾20年,防護能量明顯不足。市府已動用災害準備金,預計年底前完成發包,針對易受衝擊區域進行結構加厚與防波改善,同時委託專業顧問團隊檢討港區整體耐久性,建立「長期抗災規劃」。
漁民憂生計、市府談韌性 地方漁港成氣候壓力第一線
面對洋流改變與強颱侵襲,地方漁民的焦慮藏不住。一名竹圍老船長苦笑說:「以前怕風浪,現在還得怕石頭。」他指出,港口出入口若未及時清淤,不僅漁船底盤受損,嚴重時還會造成擱淺事故,直接影響漁獲與收入。
市府農業局則強調,近年極端氣候加劇,海象變化難測,港口工程將以「防災韌性」為核心方向。除了定期清淤外,也將評估導流設施、加強港內排水與海堤結構強度,確保港區在未來風雨中仍能穩定運作。
從清淤到抗災:台灣沿海治理的「長期功課」
桃園兩大漁港的現況,正好凸顯台灣沿海治理的共同課題。一方面,港灣開發與洋流變化的互動,正重塑海岸地形;另一方面,連年颱風重創的基礎設施,也暴露出防災規劃的「短期思維」。
清淤、修牆固然是當務之急,但若缺乏科學監測與長期地質資料,未來仍可能重蹈覆轍。地方政府如何在防災與永續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沿海居民能否「安心與海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