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政治史上最大規模罷免潮來襲 藍營24席立委背水一戰、素人起義重塑政治攻防

史上最大規模罷免潮來襲 藍營24席立委背水一戰、素人起義重塑政治攻防

圖 / AI 生成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本週六(7月26日),台灣將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選舉試煉,史上首次由民間發起、波及全台的「大罷免運動」第一波投票登場。24位國民黨立委將面對生涯最嚴峻的民意考驗,罷免支持與反罷聲浪彼此激撞,不僅動員社會,也再次暴露當前台灣政治生態的深層裂縫。

這場罷免戰與其說是選舉,毋寧說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政治公審」。其中包含傅崐萁、王鴻薇、徐巧芯等「高仇恨值」藍營明星立委,也有牛煦庭、羅廷瑋等新科菜鳥。從北到南,從政壇老將到網紅型立委,無人能置身事外。

「仇恨值」與「區域聯防」成雙重焦點

本次罷免潮的策略佈局,有別於傳統選戰。對國民黨來說,罷免不是典型的「對手戰」,反而像是場「防守戰」,面對的是無形但具爆發力的公民行動。為此,藍營推出「區域聯防」模式,立委與縣市首長合體造勢、跨區站台,宛如選戰中的「打群架」式聯合防守。

然而,「仇恨值」這項特殊指標,在這場選戰中顯得格外關鍵。以王鴻薇為例,自2022年底以來已四度站上選舉舞台,短時間高頻率的曝光與爭議發言讓她成為罷免團體的頭號目標。對此她坦言:「我比誰都苦命,但仇恨值高,代表我監督政府有力。」但這樣的說法,在對立嚴峻的社會氛圍下,能否取得選民同情仍是未知數。

公民罷免行動:是「嘉年華」還是「對抗政治」?

從花蓮開始的「護國大遶境」,到《滾出我的理髮院》MV、「剷除黑芯」罷免小遊戲、「山除薇害」的創意行動,罷免團體發揮各種創意吸引關注。有評論者形容這場行動如同「民主嘉年華」,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台灣政治極化後的另一種對抗式政治參與。

政治學者廖達琪提醒,當罷免口號高度集中在「反共」時,若無法連結民生議題,可能難以動員中間選民。「罷免不是只有情緒,它需要理性對話與實質訴求,否則容易變質為一場政黨間的意氣之爭。」

而罷免團體強調,他們是以「愛」為出發,動員來自對未來的焦慮與對子女的擔憂。例如「山除薇害」的志工多為家庭主婦與年輕父母,在酷暑與颱風中依然堅持站上街頭。正如罷團代表蔡卡羅所說:「這不是仇恨,而是愛孩子的行動。」

民眾黨插旗 「藍白合」能否轉動選盤?

在罷免聲勢漸起之際,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高調表態支持國民黨立委,成為選前最受矚目的變數之一。無論是與台中「台中三子」拍廣告,或是在北市與藍委徐巧芯、李彥秀合體直播,民眾黨展現「藍白合2.0」的全新操作模式。

藍營幕僚坦言,罷免案投票率一向偏低,若要守住席次,「光靠基本盤不夠,小草要願意出來投票才行。」民眾黨的協力不只象徵在野團結,更可能實質補足藍營動員的缺口。

但這場合作也不無風險。日前民眾黨立委林國成在造勢場合爆粗口,引發社會反彈。政治素人與職業政治人間的節奏差異,也讓「藍白合」面臨價值與形象的磨合挑戰。

雙方策略:一場「冷熱」交織的選舉實驗

觀察各選區狀況,罷免團體是否要「打熱仗」還是「打冷戰」成為關鍵戰略。例如高知名度立委如傅崐萁、徐巧芯採取高調空戰因應;但勝選差距小的立委如羅智強、葉元之等人則多轉為低調走基層,試圖以「悲情牌」爭取同情票。

同樣地,罷團之間也並非鐵板一塊,各地因理念與操作方式不同而產生分裂,這讓行動力與一致性打了折扣。志工人力不足、組織耗損、資源分配失衡,這些問題也可能讓罷免攻勢提前透支。

這場罷免不只是投票,更是一次民主壓力測試

政治是一場長跑,而罷免更是一場集體情緒與制度設計的壓力測試。從這場罷免案可以觀察到:政黨動員的極限、公民社會的能量、資訊戰與空戰的演進,以及台灣社會對「問責政治」的多元期待與焦慮。

大罷免能否成功並不只關乎哪一方勝出,更是考驗台灣民主是否能在對立中產生建設性對話。無論結果如何,7月26日的投票與8月23日的第二波投票,都將重塑2026選戰前的政治格局,並影響未來幾年台灣的社會走向與政黨輪動。這場罷免,終究是一場屬於全體公民的期中考。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