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國光客運財務壓力爆表擬停駛14條虧損路線 疫情陰影未散 補貼制度惹議

國光客運財務壓力爆表擬停駛14條虧損路線 疫情陰影未散 補貼制度惹議

圖 /google map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曾是國道客運王者的國光客運,如今也陷入後疫情時代的營運困境。公司總經理任季男25日坦言,自疫情爆發以來,國光已向銀行累計貸款達30億元,目前尚有約20億元未償,儘管收入逐漸回穩,但龐大負債壓力仍像陰影般揮之不去。為改善現金流,公司計畫最快於8至9月起,停駛14條嚴重虧損的客運路線,開源節流並存,避免惡化財務體質。

平均每趟不到10人 南部線首當其衝

任季男透露,這14條虧損線年年吞蝕公司1.9億元財務黑洞,其中尤以南部路線表現最慘,「有些班次平均一趟不到5人搭乘」。這些載客率低迷的路線,包括屏東地區目前由國光獨營的2條路線,未來可能將移交給在地業者接手,其餘路線則有望與其他業者協調整併或由替代業者接駛。

他強調,雖為營運斷尾求生,但考量旅客權益,公司已與主管機關協調兩次,會將交通衝擊降至最低,避免形成交通孤島。

營收接近平衡,仍難扛債務重擔

目前國光客運月支出高達1.4億元,其中包括每月5,000萬元的燃油支出,以及人事、廠租、行政費用等7,000萬元。雖然任季男指出「營收接近打平」,但事實上仍無法彌補過往疫情期間累積的龐大債務,財務仍走在鋼索上。

他更直言,若政府補貼撥款再度延遲,「恐怕連下個月薪資都難以維持如期發放」。

分期補貼制「讓企業像在走鋼索」

這起事件也再度凸顯交通補貼制度設計的結構性問題。任季男直指,長期以來,客運補貼採「先營運、後請款」機制,造成業者常處於資金空窗期,必須「預支再報帳」,經營壓力巨大。雖公路局自今年起調整為「雙月預撥」,但地方政府仍採舊制,一年僅兩次補助撥款,使公司必須靠借款填補資金缺口。

公路客運走入寒冬?產業結構轉型成當務之急

這場國光客運的財務風暴,反映出整體公路運輸產業正面臨轉型困局。除了疫情帶來的客源流失未回補,都市化、少子化與汽機車普及,也正改寫人們對大眾交通工具的依賴型態。尤其南部偏鄉與長途客運,長期虧損、又難自給自足,過去依賴補貼度日的模式,如今正逐漸走入瓶頸。

如果政府仍以「補貼維持、暫時止血」為主要策略,而不從路線規劃、營運共享、公私協力角度尋求創新解方,未來不只是國光,更多中小客運業者恐怕都難逃出局命運。

交通部公路局則回應,將針對國光欲停駛的14條路線,優先檢討其中高雄—墾丁地區的6條線,並協助與其他業者整合或替代營運,確保民眾交通權益不受重大影響。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