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花蓮直擊】漁港釣客亂象不斷 設施毀損、釣線纏船引漁民怒火 縣府籲勿以興趣觸法

【花蓮直擊】漁港釣客亂象不斷 設施毀損、釣線纏船引漁民怒火 縣府籲勿以興趣觸法

圖 /google map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花蓮漁港近期釣客亂象頻傳,從垃圾亂丟、釣線纏繞漁船引擎,到擅闖禁釣區甚至動手破壞港區設施,漁民怨聲載道,港區秩序與作業安全亮起紅燈。花蓮縣政府近日接連接獲漁會與安檢所反映,指不少釣客為追魚汛「不擇釣場」,無視禁令進入作業區域,甚至以岩釘固定傘具、鑽孔安裝釣竿座,嚴重破壞堤防結構。

花蓮漁港腹地僅約17公頃,港口結構緊湊,設計初衷為供漁筏作業、停泊與卸漁,並未開放做為休閒垂釣使用。然而,在釣魚熱潮與社群推薦的雙重影響下,花蓮港逐漸成為熱門「秘境釣點」,許多釣客無視法令闖入,不僅造成漁船作業困擾,更引爆漁民與釣客間的衝突風險。

專法規定嚴明 釣客一念之差恐觸法

根據《漁港法》第18條規定,漁港區內不得進行任何採捕、養殖行為,違者可依法裁罰。而根據第21條與第23條,破壞設施或擅自占用港區者,最高可處15萬元罰鍰,並須限期修復設施原狀。

農業處長陳淑雯指出,部分釣客行徑已非單純違規,而是涉及刑責的破壞行為。縣府將聯合海巡與執法單位,進行不定時、不分時段的聯合稽查,初期將以柔性勸導為主,但若屢勸不聽,勢將依法裁處,絕不寬貸。

她也提醒,法規並非為限縮人民自由而設,而是為確保港區安全、維持漁業秩序,避免意外與衝突擴大。

休閒與秩序的拉鋸戰 港區非無主地帶

從港區垂釣爭議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單一行為問題,而是休閒權與公共安全之間的衝突。港口不是荒地,它承載的是海上作業者的生計,更是台灣漁業體系的重要節點。釣魚固然是一項深受歡迎的休閒活動,但「喜好」不應凌駕於「安全」與「秩序」之上。

這不僅是行政單位的治理挑戰,也是整體社會對「公共空間使用倫理」的再教育時刻。許多釣客或許未意識到,他們腳下的堤防、身後的船隻,是數十年累積的基礎建設與漁民的勞動成果,絕非可以隨意打釘鑽孔的「個人舞台」。

合法釣點開放中 釣客勿選錯場地

為平衡休閒需求與作業安全,花蓮港務分公司已於東堤開放合法釣場,每週六早上6點至下午4點對外開放。縣府建議釣友應前往公告區域從事釣魚活動,並配戴救生衣、防滑鞋等基本裝備,以確保自身與他人安全。

陳淑雯也強調,天候海象仍是重大風險因子,即使在合法區域,也不可掉以輕心。她再次呼籲釣客「選對地方、安全第一、遵守規定」,方能讓垂釣成為真正的樂趣,而非釀成風險的導火線。

釣客與漁民不是對立面 理解與規範才能共存

在台灣沿海日漸觀光化的發展下,如何劃設安全、合理且不影響本業作業的垂釣空間,值得中央與地方共同思考。但在此之前,民眾的自律與對公共規範的尊重,是釣魚文化永續的基石。漁港,不該成為執法漏洞與人性測試場,更不該是衝突與破壞的現場。

花蓮漁港的這一課,提醒我們:一個港口不只停泊船隻,也映照著一個社會的公民素養。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