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面對氣候變遷與城市過度開發等全球挑戰,設計不再只是美學的展現,更是社會行動的工具。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今年暑假前進日本,於7月1日至6日由教師大鋸智帶領17位學生,赴千葉大學設計研究中心展開為期六天的跨國設計工作營。這場名為「2025台日永續設計合作工作營—共創城市與社區的永續發展計畫」的深度課程,不只是一次移地教學,更是一場知識與文化的共創旅程。
永續設計實作對話 設計不只是表面
本次課程由銘傳大學與千葉大學共同主辦,雙方師資─銘傳的大鋸智老師與千葉大學的植田憲教授─共同規劃課程,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學生們圍繞永續城市與社區發展進行小組設計任務,從材料選擇、使用者體驗到社會脈絡的嵌入,每一環節都離不開「永續」二字。
這並非單向的學習,而是一場「跨文化設計共創」。透過與日本設計學生的討論與協作,銘傳學生體驗到不同設計思維模式的激盪。設計從來不只是表面的風格或形象,而是深入當地文化、產業與社會結構的問題解決工具。這次的國際合作也讓學生意識到,設計語言雖不同,但關懷世界的初心相通。
走進設計現場:從工藝傳承到未來感體驗
為強化學生對日本當代設計產業的理解,活動亦安排參訪日本工業設計協會(JIDA)、日本設計振興會(JDP)與六本木的設計展覽,實地認識日本設計制度的運作。此外,學生們更踏上麻布台體驗「teamLab Borderless」的沉浸式數位藝術空間,感受科技與設計如何在無形中塑造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
不只是現代科技,傳統技藝也未被遺忘。工作營課程融入「萬祝」工藝(日本傳統漁夫服飾染製技術)、雷射雕刻、絹印等實作體驗,讓學生學習以設計重新詮釋文化遺產。
設計,不只是技巧,更是價值與信念的傳遞
「在短短六天內,我們不只是學到了技術,更重新思考了設計的意義。」四年級生李欣諭分享,她首次深刻理解設計與當地產業、社會價值之間的聯繫,這是課堂無法複製的體驗。
另一位四年級學生王曼容則說,學習如何用簡單的視覺語言傳達傳統文化精神,是她此行最有感觸的部分。「設計的力量,來自於對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設計教育的未來方向:國際化 × 永續力 × 在地關懷
這場看似僅一週的國際交流,其實揭示了台灣設計教育未來的三大方向:國際接軌、永續導向、文化扎根。
銘傳大學品設系長年以實作與跨域合作為教學核心,此次移地教學可視為深化國際設計網絡連結的一環。透過跨國合作,學生能在問題導向(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框架中訓練系統思考,培養設計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同時,透過永續議題的聚焦,學生得以理解設計在氣候、社會、經濟發展上的角色與責任。這不僅提升了他們作為設計者的使命感,也奠定了未來成為具備全球視野與社會參與力人才的基礎。
設計不該只是美的追求,更是改變世界的起點
如同大鋸智老師所言:「設計要能實踐永續,就必須與文化對話、與世界連結。」這場工作營不只是一次出國見學,更是一場讓台灣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國際、走進人類未來議題現場的教育實驗。
設計是一門對話的藝術,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也與未來對話。在這樣的國際學習行動中,學生不僅收穫知識與技能,更被賦予了設計所承載的使命與信念。這或許正是當代設計教育最值得追求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