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農業ESG新篇章】農業部攜手企業打造「自然為本」永續合作鏈 威剛科技率先響應

【農業ESG新篇章】農業部攜手企業打造「自然為本」永續合作鏈 威剛科技率先響應

圖 /農業部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當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已成企業責任新標準,農業也不再只是糧食生產者的代名詞。農業部於7月30日舉辦「農業ESG推廣說明會」,正式揭示「農業ESG STORE」媒合平台的實務操作與未來戰略,企圖讓農業從土地深處走入企業永續藍圖的核心。

現場由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與威剛科技董事長陳立白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象徵科技業與農政單位之間的永續夥伴關係正式成形。

ESG進入田間地頭 農業成為企業綠色布局新場域

農業部強調,農業的角色已不僅限於供應糧食,更擁有自然碳匯、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這些本質上即是ESG核心精神的體現。相較過往企業多在工業製程與碳管理著力,如今農業場域反而提供企業落實「自然為本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的最佳空間。

自2023年推出農業ESG專案後,農業部持續推動企業參與農村與環境永續計畫,並於2024年10月上線的「農業ESG STORE」平台,設計出循環農業、永續生產、在地文化復興等十大類型專案,提供客製化媒合服務,打造一站式永續合作平台。

換句話說,農業不再是單一部門的責任,而是成為跨領域共創價值的支點。

威剛科技加入農業ESG戰線 「蜂鳥精神」跨界落地

會中與農業部完成簽約的威剛科技,長期以創新驅動ESG實踐,從綠色物流、智慧製造到社會責任皆有具體成果。董事長陳立白強調,威剛的「蜂鳥精神」象徵企業在面對全球永續挑戰時的靈活應對與迅速行動力,而農業正是下一個具備高度回報潛力的永續投資領域。

這項合作,不僅是企業品牌形象的延伸,更是一種回應土地與氣候議題的實質承諾。未來,雙方將共同啟動具體農業永續計畫,預計涵蓋碳管理、農村共生、人才培育等多元項目。

企業永續轉型,不能繞過農業這一塊拼圖

隨著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等政策上路,企業碳足跡管理不再侷限於工廠與供應鏈。農業場域,特別是具有「碳匯潛力」的耕作與林地,正在被重新評估其策略價值。企業若能在地方農業生態系中建立長期合作,不僅可達成淨零路徑,也能實現更具彈性的永續策略。

農業部此次推出的「ESG STORE」平台,其實是一種制度創新—它讓過往難以對接的公私部門,有了系統化合作的管道與媒合機制。這不只是「政府幫企業找農地」,而是一種促進在地永續發展的協同治理模式(co-governance model)。

未來挑戰:從形象參與到深度投入 企業準備好了嗎?

誠然,今日的說明會與合作備忘錄是邁出關鍵的一步,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後續企業參與的「深度與持久性」。永續農業不是一次性贊助或短期CSR活動能解決的,它需要企業將農業納入本業思考,從研發、採購、社區連結等面向進行長期投資。

農業部未來若能持續優化ESG STORE機制,將場域資訊、效益指標、碳匯估算等數據透明化,也能進一步吸引更多具行動力的企業投入,逐步形成農業永續的實質經濟誘因。

農業ESG不是趨勢 是企業未來競爭力的核心拼圖

在氣候變遷、糧食危機與永續經濟成為全球主旋律之際,農業的角色被重新定義。它不僅是政策的施作場域,更可能是企業邁向真正永續的「下一個戰場」。

從「綠色科技」走入「綠色土地」,企業與農業部的這場合作,可能正在為台灣的永續政策畫下新典範。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