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總統川普再度主導對台政策風向,台美雙邊的關稅對等談判也陷入膠著。根據多位產業人士透露,儘管台灣政府歷經數月磋商,最終仍只能換得20%的對等關稅稅率,高於日韓15%的標準,甚至還輸給了泰國與印尼的19%。此結果一出,引發國內出口導向企業普遍不滿,有企業主直言:「這根本是雙重打擊!」
而這場談判背後的關鍵,赫然是台灣的半導體龍頭─台積電。
台積電變身美台談判壓艙石 川普獅子大開口
根據業界知情人士透露,川普陣營對台積電的戰略期待不只限於既有的美國設廠案。他開出的「對等條件」之一,竟是台積電入股英特爾49%股份,另一項則是追加投資4,000億美元赴美。對此,業界普遍認為幾近「不可能」,不僅涉及民營企業治理自主權,更引發關於技術主權與政治干預的激烈爭論。
「這不是單純的經貿談判,這是科技主導權之爭,美國要的不是關稅互惠,而是關鍵技術的掌控權。」一位資深半導體觀察家這樣分析。
匯率升值與關稅疊加 台灣出口雙面受壓
除了關稅本身,近期新台幣兌美元升值近10%,等於讓出口廠商面臨15%綜合競爭劣勢。一名電子大廠高層直言,這不僅會衝擊下半年出口訂單,也使得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更難與日韓競爭。
「過去我們靠技術與品質彌補成本劣勢,現在卻被政策與匯率雙重打擊,這讓很多中小出口廠商陷入困境。」該名高層說。
政府角色邊緣化?關鍵決策落在民企手中
此次談判的弔詭之處在於,關鍵籌碼不是在政府手中。儘管國發基金持有台積電股份,但僅占6.38%,董事長魏哲家才是是否入股英特爾、是否追加投資的決策核心。
這也突顯出台灣國家戰略與企業治理之間的張力。一位香港資本市場分析師指出:「川普只看美國利益,不會管你是國營還是民營。他要的是戰略主導權,如果這點政府與企業未能協調一致,談判空間只會越來越小。」
川普「技術國安牌」再現 半導體成新冷戰核心
川普一貫以「美國優先」為口號,本輪談判再度強調半導體戰略自主。對川普而言,台積電在美設廠只是第一步,掌握核心製程、AI技術才是他眼中真正的國安利益。
在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之際,台灣半導體的戰略地位雖高,但也因此承受來自大國的多重壓力。不論是美中科技戰,還是美日韓供應鏈再整合,台灣都必須更清楚地定位自身角色與底線。
科技外交,不能靠單一企業扛起國家政策
這場台美關稅協商,其實更像一場「科技外交測試」。台灣政府若長期仰賴台積電來當國際談判的籌碼,恐怕會將民間企業過度政治化,進而侵蝕其競爭本質。
政府應更積極建立跨產業策略平台,協助企業在面對國際談判時有集體應對能力,而非孤軍奮戰。尤其面對未來川普回歸白宮的可能性,台灣需要的不是短線妥協,而是長期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