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行政院日前拍板《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並送交立法院審議。立法院會29日完成三讀,普發現金1萬元的條文明確規範:特別預算公布後一個月內必須啟動發放,並在七個月內執行完畢。依此時程,最快10月民眾就能領到錢。
然而,普發現金還沒發下來,就已經在網路上引發不同聲音。有網友在臉書號召發起「全民普發一萬我不領,把一萬給國家補助台電」活動,甚至流傳一份「青鳥放棄領取普發一萬切結書」。切結書中規定,若不慎領取1萬元,必須「在捷運站大跳《大展鴻圖》」或「連續觀看總統賴清德十場演講」作為懲罰。外界質疑,這份切結書看似惡搞,真假難辨。

對此,媒體人樊啓明在臉書上冷嘲熱諷,透露實際參與者不多,全台僅有43人簽署,遠低於「全民串聯」的標題聲量。他暗酸這場活動更像是「象徵性喊話」,難以產生實質影響。
普發現金政策原意在於緩解國際局勢與能源價格波動下的民生壓力,對一般家庭而言,1萬元現金能帶來一定程度的消費支持。然而,網路上出現「拒領」行動,實際參與人數有限,卻突顯出台灣社會在經濟補助議題上的分歧:有人認為補助應用於電力與國家建設,有人則期待直接紓困到家庭開銷。
這場「我不領」串聯雖然參與度有限,但卻反映出民眾對能源政策與財政分配的高度關注。未來,政府在推動補助政策時,如何兼顧「立即紓困」與「長期公共投資」,恐怕才是真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