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將於下週一(9月15日)再次出庭羈押庭,外界普遍關注他是否會重返看守所。多名法律專家分析,鑑於仍有多名證人尚未出庭,柯文哲「再押」的機率相當高。
柯文哲律師團動作頻頻。晚間,律師陸正義現身柯宅,與柯文哲及家人進行約一個半小時會談,外界推測是針對即將到來的庭審進行沙盤推演。柯妻陳佩琪親自迎接,臉上保持笑容,卻掩不住案件的緊張氛圍。
柯文哲在交保後,第一時間為同案被告李文宗喊冤,強調其未涉入京華城案。但這番言論立刻引發爭議,被質疑違反「不得接觸同案人與證人」的交保限制。與陳智菡同車的畫面,也被認為觸及敏感紅線。隨後,網路輿論反撲,陳智菡臉書湧入大量留言,許多人直指她是「戰犯小姐姐」,甚至調侃她是「最強臥底」,讓整起案件的社會氛圍更加戲劇化。
高院的裁定書也引起矚目。法院先前才以「部分證人尚未傳喚,仍有串證之虞」為由裁定延押,如今卻在短短一個月後認為串證風險降低,並准許交保。裁定前後差異過大,難免讓外界質疑司法標準是否一致。更有律師指出,法院對交保後不得接觸對象的規範過於模糊,涉及人數龐大,實務上難以全面監控。這些矛盾,也使得檢方的抗告理由更顯有力。
政治層面上,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火力全開,怒嗆檢察官「淪為鷹犬」,並批評民進黨上演「一條龍操作」。然而,總統府與民進黨高層皆否認介入案件。政治評論則指出,柯文哲案確實影響重大,但是否需要「府院黨」三方高層專門開會處理,仍存疑。
此案已不僅僅是司法攻防,更是社會信任的考驗。一方面,法院必須在「依法審判」與「避免政治化」之間找到平衡;另一方面,政治人物則爭相利用輿論操作,強化自身立場。對柯文哲而言,這場司法戰不僅關乎自由,更攸關其政治生命與未來選舉布局。
答案將在9月15日揭曉。柯文哲是持續交保,還是再度被收押,將成為台灣政治與司法的又一個關鍵轉折點。
《中華雲新聞網》提醒您:任何人在依法被判決有罪確定前,均應推定為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