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台股指數上周五再度改寫歷史,收在26,761點,市場情緒沸騰。然而,就在資金狂潮推升股市創高的同時,勞動部最新公布的無薪假人數卻同步攀升至8,505人,形成「股市熱、實體冷」的強烈對比。多位學者警告,台灣當前的榮景恐正重演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所稱的「非理性繁榮」現象,泡沫化風險正悄悄逼近。
富邦投顧董事長陳奕光分析,台股此波上攻主要來自外資回流、AI概念股爆發、台積電ADR溢價、以及國際市場比價效應等多重因素加持,短期內不排除挑戰27,000點大關。不過他提醒,資金高度集中於科技股,加上評價偏高,市場過熱跡象明顯,投資人應留意風險。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直言,資金氾濫、房市受限,使游資湧入股市,推動股價非理性上漲。「這是典型的非理性繁榮。」他預警,若未來成熟製程晶片競爭加劇、台積電產能外移,台灣出口動能恐受衝擊,屆時泡沫化效應將無可避免。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則指出,目前AI題材確實支撐市場,但若明後年傳產與中小型股也被推升,泡沫風險將進一步擴大。他表示:「現階段本益比雖仍合理,但情緒性買盤已露頭,須防投資熱潮過度擴散。」
與此同時,實體經濟卻呈現另一幅光景。勞動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實施無薪假的企業達398家,其中製造業佔327家、占比高達九成五,受影響人數超過8,000人。製造業低迷與股市飆漲形成鮮明落差,揭示台灣經濟的結構性分化。
中經院最新PMI報告也顯示,儘管出口連續「22紅」,製造業卻已連續四個月呈現緊縮,且六大產業同時回報「人力僱用緊縮」,為近一年以來首見。法人分析,這意味著AI帶來的繁榮,並未擴散至傳統產業與勞動市場,「結構性M型化」問題正在惡化。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指出,亞洲開發銀行上修台灣GDP至5.1%,但成長幾乎完全來自AI與高階晶片需求。他警告:「當不到一成的勞動人口創造絕大部分經濟成長,這樣的發展模式並不健康。」他同時提醒,對等關稅與國際貿易摩擦導致傳產出口下滑,部分產品對美關稅從3.5%飆升至20%以上,短期難以找到替代市場,無薪假潮恐持續擴散。
內需市場亦顯疲態。多家餐飲與百貨業者坦言,民眾消費力不如去年,「吃飯是必需,但逛街購物卻明顯縮手。」業者期盼政府能以普發現金或消費補貼提振信心,否則「股市再高,庶民仍無感」。
台股此波榮景確實反映資金流向與AI產業紅利,但其背後的經濟體質卻顯現嚴重兩極化。一端是以台積電為首的高科技企業創造亮眼財報,另一端卻是中小企業與勞工面臨薪資停滯、無薪假擴大的現實。這不僅是經濟結構的警訊,也揭露了政策必須更重視「包容性成長」的迫切性。若資本市場持續脫離實體經濟,最終恐將以泡沫破裂作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