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國際緊張局勢下,一份來自《華爾街日報》的兵棋推演報告再次掀起外界對台灣能源安全的憂慮。報告指出,若中國以封鎖戰術圍堵台灣,台灣現有的天然氣儲量僅能支撐十一天運作。一旦能源中斷,國內電力恐將面臨限供壓力,引發「戰時能源脆弱」的國安焦慮。
立法院財政等委員會聯席審查「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預算案」,國防部長顧立雄在會中明言,國軍戰力不僅仰賴裝備現代化,更需後勤穩定支撐,「有油、有彈藥,戰力才能延續。」他坦言,在面對敵情威脅日益升高的情況下,台灣必須加快儲備節奏,從燃料、飲用水到軍品修護,全方位強化「戰備韌性」。
根據國防部編列的特別預算,總金額高達1132億元,其中包含新建彈藥庫(24億元)、供油及飲用水備援(21億元)、以及軍品與保修工廠庫儲設施(233億元)。這些項目並非一般維持性支出,而是為了「加速戰備儲能重建」,以兩年內完成。
外界質疑,為何不列入年度預算?顧立雄回應:「特別預算的目的,就是在有限時間內完成非常任務。」他強調,傳統年度預算僅足以維持演訓與基本妥善率,若要迅速強化防禦後勤,就必須透過特別預算「集中火力」。
對於國際媒體關注的「台灣僅能撐十一天」說法,顧立雄未直接正面回應天數,只低調表示:「國防部對天然氣供應均有周延規劃,相關細節不便公開。」他語帶保留,但強調目前正在提升儲備規模與分散能力,確保國防體系在封鎖或斷供情況下仍能維持運作。
另一方面,經濟部能源署也出面信心喊話,指出政府已建立電力及油氣動員準備計畫,推動多元化能源來源與長期採購,確保進口穩定性。同時,再生能源與國產電力占比的持續提升,也將成為未來危機時的「能源護盾」。
從顧立雄的談話中可見,台灣的戰備觀念正在轉型,從「軍武現代化」走向「國防整體韌性建構」。能源儲備不再只是經濟議題,而是國安的延伸。當封鎖威脅成為現實選項,誰能掌握油與電的續航力,誰就擁有更長的戰略耐力。
這不僅是軍方的課題,更是全體社會面對的共同試煉。如何在和平時期預先布局,將分散儲能與再生能源結合為戰略後盾,將是台灣能否「撐過十一天」的真正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