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當AI席捲全球產業,台灣的漁民是否也能搭上這班智慧浪潮?立法委員許智傑25日於高雄舉辦《AI型漁・智慧漁業座談會》,號召政府、學界與產業齊聚一堂,為傳統漁業注入科技的新血。他強調:「AI不能只停留在會議室裡的口號,而要真正走入漁港、登上漁船,成為漁民用得起、學得會的科技夥伴。」
這場座談會由立法委員許智傑辦公室、高雄區漁會及台灣區遠洋鰹鮪圍網公會共同主辦,吸引超過百位漁業代表與企業領袖參加。現場聚焦於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從漁場監測、魚種辨識到水質預警,全面提升漁業效率與安全,為面臨高齡化、缺工與氣候變遷壓力的漁業找出解方。
許智傑指出,高雄不僅是台灣最大的漁業基地,更是AI應用的天然試驗場。他以詩意的語氣說道:「當AI的光照進城市,我們更要讓這股光芒照進海面,照進漁民的心裡。」他期待以前鎮漁港為核心,打造全國首座「AI智慧漁業示範港」,結合高雄的算力中心、台積電與鴻海的進駐能量,推動藍色經濟邁向智慧新時代。
他同時提到,自己在國會推動《人工智慧基本法》,目的正是為產業創新建立明確的法律基礎,讓AI能在法治與倫理的框架下,安心地走入民生產業。「智慧漁業不只是科技升級,更是生活轉型的起點。」許智傑說。
農業部漁業署署長王茂城則表示,AI與大數據的導入,是全球漁業邁向永續的關鍵趨勢。漁業署將持續投入政策資源,協助業界開發精準投餵、病害預警與漁獲溯源等系統,讓漁業不再只倚賴天候,而能靠科學決策掌握生產節奏。
高雄區漁會理事長黃一茂語帶感慨地說:「漁民一生都在和天氣拚搏,最希望能有工具幫忙降低風險。AI如果能讓我們少一分不確定,多一分收入,那就是最大的希望。」這句話,道出了基層漁民最真實的期待。
從「海洋城市」到「智慧漁港」,高雄正經歷一次產業與科技的共生轉型。當AI逐漸落地,不只是冷冰冰的演算法,更是對人、對環境的一種新承諾,讓每一次出海,不再只是賭天氣,而是掌握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