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在高雄港的晨光中,一艘象徵台灣海防新世代的艦艇緩緩現身。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於(1)日於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舉行「4000噸級巡防艦第4艘台北艦成軍暨首艘高緯度遠洋巡護船命名下水」聯合典禮。典禮由總統賴清德親自主持,象徵「國艦國造」政策邁入關鍵里程碑,也展現台灣在面對區域威脅時的堅定海防意志。
「台北艦」成軍 鋼鐵海防的溫度與信念
台北艦是「籌建海巡艦艇前瞻發展計畫」的最後一艘4000噸級巡防艦,全長126.3公尺,具備續航力1萬浬與能抗10級風浪的堅強體質。艦上配備3組射程120公尺的高壓水砲、20公釐遙控機砲與鎮海火箭彈系統,平時可執行海上執法、戰時則可支援防衛作戰,是海巡隊伍中的「鋼鐵巨人」。
更特別的是,艦上設有可比擬野戰醫院等級的醫療艙間,能進行遠距醫療視訊診治。這不只是戰力的升級,也讓海巡人員在面對緊急救援時,更能保障生命安全。
今年9月,台北艦完成交船後,便遠航帛琉執行14天任務,橫越1300浬的海域,進行航行操作、搜救與防災演練。途中遭遇樺加沙颱風考驗,卻安然返航。這趟任務,不僅驗證了艦體性能,也象徵台灣海巡的新世代正式通過「海洋考試」。
「西拉雅號」命名下水 文化與海防的雙重意義
與「台北艦」一同亮相的,是台灣第一艘高緯度遠洋巡護船「SIRAYA(西拉雅)」。她總噸位約5000噸,續航力達1萬5000浬,能航行至南北緯55度海域。西拉雅號採用「斧型艏」(Axe Bow)設計,用「切浪」取代傳統「爬浪」航行方式,大幅降低船身拍擊海面的衝擊力,讓船在風浪間更加穩定。
命名「西拉雅」的背後,也有深刻的歷史意象。海巡署主委管碧玲表示,此名呼應政府10月23日施行的《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象徵對台灣土地與文化的敬意。命名儀式特別邀請長年推動西拉雅正名運動的萬淑娟女士擲瓶下水,她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正如海巡人員不畏風浪的精神堅定、柔軟而深刻。
賴清德:海防不僅是軍力 更是台灣的信念
總統賴清德在典禮中表示,「嘉義級第四艘台北艦成軍與第一艘高緯度巡護船命名下水,象徵台灣守護海洋的決心。」他指出,面對中共灰色地帶的持續侵擾,台灣除了強化防衛,也積極深化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區域和平。
賴清德並提到,政府正推動修正「海纜七法」,以完善關鍵基礎設施保護,確保通訊與航運安全。他強調:「海洋是台灣的生命線,守護海洋,就是守護我們的未來。」
國艦國造的下一步 是「國民信任的再造」
這場典禮不只是艦艇的下水,更是一場關於「台灣自我防衛決心」的宣言。從造艦技術、醫療配置到文化命名,海巡的新世代艦艇不再只是硬體升級,而是一種「信念工程」代表著一個島嶼國家在風浪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當賴清德站在艦首、看著「台北艦」與「西拉雅號」同時啟航,那一刻不只是政治儀式,更是台灣對未來的應答:我們不只是造船,而是在造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