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財經台灣薪資創25年新高?近七成勞工卻「低於平均」數據揭高薪族拉升假象

台灣薪資創25年新高?近七成勞工卻「低於平均」數據揭高薪族拉升假象

圖 /Google Maps

中華雲新聞網 /編輯

主計總處昨(10)日公布最新勞動薪資統計,今年前九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達47,751元,年增3%,寫下25年同期新高。不過,數據背後也藏著另一個現實:有近七成(69.77%)的員工領不到平均薪,這個比例同樣是歷年同期新高,意味著高薪者愈高、低薪族群愈廣,薪資分配M型化持續擴大。

平均薪資上升,卻有七成「低於平均」 高薪少數拉高整體數字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譚文玲指出,今年前九月「低於平均數」的員工比例雖較上半年(69.82%)略降,但整體仍處於歷史高檔,顯示薪資結構兩極化問題未解。「不是大家都加薪,而是少數人加了很多薪。」她直言,電子業高薪與企業高獲利,正在推升平均值,但大多數勞工的薪資成長仍相對有限。

若以實質薪資(扣除物價上漲)觀察,前九月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3,652元、年增1.21%;實質總薪資為53.2萬元、年增1.87%,雙雙創近七年同期新高,但增幅依然跑不贏物價漲幅。

最低薪資調升帶動表面成長 非經常性薪資貢獻大

主計總處分析,今年薪資成長主要受兩因素推升:一是最低工資調升,讓底薪族群獲得一定幅度成長;
二是企業獲利與電子業紅利發放,帶動非經常性薪資(獎金、紅利)顯著上升。今年前九月全體員工總薪資累計56.2萬元、年增3.67%,顯示「非經常性薪資」貢獻更大,尤其電子、半導體相關產業受AI熱潮帶動,紅利明顯超標。

9月薪資創新高、加班時數也飆 電子零組件業再破紀錄

單看9月數據,全體員工平均經常性薪資48,110元、年增3.19%;加上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9,342元,總薪資達57,452元,年增1.85%。

然而,薪資成長伴隨的是工時延長。主計總處指出,製造業平均加班時數達16.8小時、年增0.8小時,已連續16個月正成長;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每月平均加班27.5小時,創下46年同期新高。換句話說,這波薪資創高的背後,仍有不少勞工是用時間「拼」出來的。

高薪拉高平均,低薪撐起現實 台灣薪資結構的「假成長」

這份數據揭示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薪資平均數在創高,但勞工體感卻沒有變好。原因在於結構性差距。電子業、半導體、金融科技等高薪產業不斷擴大領先幅度,而服務業、傳產、中小企業仍停留在「微幅調薪」的區間。

事實上,當「69.77%的人領不到平均薪」成為常態時,所謂「創高」的意義就需要重新檢視。主計學者指出,若將「中位數薪資」納入政策參考,將更能反映實際所得分布。以往數據顯示,中位數薪資長年落後平均值約15%至20%,意味著多數勞工的薪資仍偏低。

此外,加班時數攀升,也暗示企業仍依賴「延長工時」換取產能,而非真正透過技術升級或人力效率改善帶動薪資。對勞工而言,「多賺一點」仍代表「多做很多」;對整體經濟而言,「薪資成長」仍需要回歸到分配與生產力的平衡。

相關新聞

最新新聞